“城市双修”,为建筑市场提供了新的“牛市”
字体设置: 发布日期:2017-02-10 10:42:47

    去年12月,住建部发出《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(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提出2017年,各城市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,力争完成重要区域、地段、街道的规划设计,开始制定生态修复、城市修补实施计划,推进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。由于生态和城市双“修复”内容大多涉建筑类工程,因此毫无疑问,这将为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建筑市场供给端,提供了更大空间。

“城市双修”内涵丰富

    按住建部《指导意见》定义,所谓“生态修复”主要是指:山体修复、水体治理和修复、修复利用废弃地和完善绿地系统。而所谓“城市修补”,主要就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,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,改善生态环境质量;用“更新织补”的理念,拆除违章建筑,修复城市设施、空间环境,积极塑造特色风貌,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。

    具体而言,山体修复就是要恢复被开山采石、破山修路等所破坏的山体,采取修坡整形、矿坑回填等工程措施;水体治理和修复的重点是避免盲目截弯取直,禁止明河改暗渠、填湖造地、违法取砂等破坏性行为,并要改造渠化河道,重塑自然岸线和滩涂,恢复滨水植被群落;修复利用废弃地就是要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改良土壤,包括建设遗址公园、郊野公园等,实现废弃地再利用;完善绿地系统则主要是实现居民出行“300米见绿、500米入园”,进行拆迁建绿、破硬复绿、见缝插绿、立体绿化;并建设湿地公园、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,用修山修水修地修绿来配合城市建筑的“修补”。而“城市修补”主要体现在:增加公共空间,提高服务能力,改善出行条件,改造老旧建筑。增加公共空间就是扩大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地,拆除违章建筑;提高服务能力主要是多建医疗、教育、文化、体育等城市公共设施,完善社区菜市场、便利店、养老、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;改善出行条件重点是打开封闭社区,打通断头路,建立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,鼓励地下停车场、立体停车楼建设,适当增加老旧城区停车位供给;改造老旧建筑是鼓励老旧小区、老旧住宅、老旧厂房的综合改造,支持优先将老旧厂房用于公共文化、公共体育、养老和创意产业。综上所述,显然,城市“双修”实则是互为一体、相辅相成的。

 为何提出“城市双修”

    近年来,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一些现象广受诟病,譬如城市建筑贪大、媚洋、求怪等乱象丛生,规划前瞻性、严肃性、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,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,节约集约程度不高;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,违法建设、大拆大建问题突出,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,环境污染、交通拥堵等“城市病”蔓延加重;特色缺失等,在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城市文化、城市品质等方面所产生和积累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。如何把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好,国家和住建部等非常重视,分别召开了多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,最终初步摈弃了城市规划中“增量”发展模式,而是把“增量”改为“存量”,更加注重要求把原来的区域建设、规划和管理好,并把这一更新城市设计理念和城市建设方法,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作为各级政府、部门重要任务予以明确。

已成城市发展大略

    去年2月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颁布,指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、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、空间秩序混乱、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,促进建筑物、街道立面、天际线、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、优美。5月,发布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》提出要加强对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,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,关乎民族未来。12月颁发的住建部《指导意见》强调,开展生态修复、城市修补是治理“城市病”、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,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,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多次赴海南三亚听取“双修”试点汇报,强调城市“双修”既是解决“城市病”、城市更新理念的一个调整,也是一项积极引领现时期城镇化建设新趋势、开创城市建设新局面的有力举措。黄艳副部长也指出,新时期的“城市修补、生态修复”工作和过去以项目导向的城市更新改造不同,在认识、理念、方式、技术上都更加综合系统。需要强调的是,“城市修补”不仅仅是指建设方面的,也是包括各方面的,如修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,要让城市肌理相连。因此,“生态修复、城市修补”的推进实施,将成为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型、由扩张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拐点和标志。

形成新的巨大市场

    住建部的《指导意见》还明确提出,整合相关规划、计划、资金,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工作,到2020年,“城市双修”要在全国各市、县全面推开。通过开展“城市双修”,使“城市病”得到有效缓解,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,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。2030年,全国城市双修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,实现城市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,建成一批和谐宜居、富有活力、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。并指出,各地要鼓励把城市双修的项目打包,整合使用各类转移支付资金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力争在每年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“双修”项目,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。大力推行PPP模式,把社会资本引入“城市修补”。同时,提出了要创新管理制度,强化监督考核,保障公众参与。

    可以说,由国家倡导、并形成战略部署,以政府资金为主导,相关要求明确的“城市双修”,为建筑业企业所带来的市场前景,十分广阔。

企业如何参与“双修”

    对个体的建筑企业来说,城市“双修”这一巨大“蛋糕”,是不是一定就成了“你的菜”,一方面仍需精准把脉市场趋势和动态,找好切入点;另一方面,企业自身的变革与重构,恐怕更为重要。

    当前,建筑业的发展受生态化、资本化、信息化、国际化等力量的推动十分明显,比如生态化,带动了绿色建造,更注重环境效益。这既是许多项目建设价值链上的原点,又是满足社会和人们使用需求的起点。资本化的巨大影响力更为显著,PPP等项目的推进,没有社会资本驱动则无从谈起。企业更应该注重市场需求侧的变化,比如过去单纯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工程服务,现在要提供运营服务,甚至要提供保证生态和环境质量与效果的服务,这都对建筑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。但是,未来的产业景象就是这样,如果不寻求自身的突破,不能找到清晰的发展方向,企业会逐渐迷失。所以,借“城市双修”这一战略大机遇,企业顺势而为,加快转型升级,提高综合能力,修身健体,才能把握机会,迎来自己真正的“牛市”。(据建筑时报)


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: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浙ICP备18030756号-2 技术支持:乐邦科技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886号